建设背景
1.政策背景
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
“县中提升计划”要求,国家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项目,重点支持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各省(区、市)指导市县“一校一案”制订本地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如期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原则上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或初中毕业生2000人以上的县,应建设1所普通高中。要实现县中网络连接全覆盖,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体系,加快提升县中教育信息化水平,更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其中28个省份经费标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但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县中很难落实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县中提升计划”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并向县中倾斜。各省(区、市)要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办学成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省、市两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区经费投入,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校。继续实施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主责、内涵发展、改革创新,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基本方向,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通知》明确,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在各省(区、市)创建一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创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并明确,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在《意见》中可以看到提质路径。《意见》明确,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实验课规定动作,并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特别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技术背景
近几年,由于AI、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基因科学、合成生成物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科技大爆炸的非凡时代,无数行业和领域都已经或即将进入新的拐点期。
纵观全球科技界,“元宇宙”无疑已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顶流”。作为元宇宙最主要的承载设备,被视作元宇宙入口的AR/VR技术行业,近几年在芯片、显示、传输、通信等各个模块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在设备的小型化、便捷化、体验感、稳定性等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内容持续更新迭代。
聚焦学校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正伴随着科技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由早期的黑板粉笔教学,到后来的计算机幻灯片教学,技术进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供新的工具和新的手段。AR/VR技术作为前沿科技,正在走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以一种沉浸可交互的方式,为教学提供全新的工具和方法。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更多大范围的地理事件和问题。在不能进行室外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观摩实际发生的地理室外学习,以弥补无法外出的缺憾。虚拟现实技术正满足这一要求,营造一种支持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学习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抽象的地理信息融合到地理课程教学中,将现实生活的情境与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创设出多种虚拟现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课程“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教育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内含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即全面又个性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发展。技术的迭代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工具,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与应用,可以促进“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的执行落地。
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层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立体的成像和丰富的交互,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在学生的发展层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区别于其它单纯服务于教师授课的专用工具,它更偏向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基础的学科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协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
4.现状分析
地理学科是重点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内容较为抽象,时空跨度大,学生难以获得感性认知;人文地理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点在于体验、分析和感悟。
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为此,需要借助各种设备、仪器,突破学生抽象思维中的难点,并通过组织各类互动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满足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需求。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我国部分教育发展欠发达地域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较为薄弱,缺少现代化地理教育装备的技术支撑,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中缺乏表达的意愿,课堂教学过程严重缺乏双向互动。
传统的地理课堂,地理教师可利用的现代化教学装备有限,早期装备仪器教学功能与呈现方式单一,个别设备操作繁琐不稳定,地理教师使用热情不高,导致教学重点、难点难以突破;而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也使得学生座位相对固定,课堂小组活动开展严重受限;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及时进行展示、获得点评。
综上,创新型地理学科专用教室应立足于学情现状,对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及模式与当前地理教育发展趋势间的矛盾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