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系统
劳动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以《劳动与文明》为主题,从历史纬度出发,聚焦人类在农耕、建筑、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知识传授+动手制作”的方式进行,手脑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人类的劳动特点,从而深刻的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设计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融入历史、地理、物理、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带学生动手学历史,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系统功能:
1)系统简洁直观,无须软件培训即可进行教学活动,减轻教师负担。
2)每个课程须提供教师所用的备课授课全部资源:教学课件、教学教案、教学手册、操作手册、学生任务、制作视频等。
3)每个课程目录页介绍了该课融合的学科,关键词,活动时长以及课程简介,方便教师快速了解课程。
4)为适应教师的不同需要,教学教案、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学生任务单等资源支持打印、复制、放大、缩小、翻页、跳转、搜索等功能。
5)演示文档支持翻页、动画动态播放、视频动态播放等功能。
6)制作视频支持音量调节、暂停/播放、停止、拖动播放等功能。
课程资源:
提供8个主题课程,共16课时。主要反应从原始农耕到唐宋时代的农业发展特点,增强历史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课 直辕犁,内容:讲述古代垦耕的历史与工具演变;制作直辕犁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二课 曲辕犁,内容:通过运用比较观察的方式,对直辕犁与曲辕犁的结构对比、力学对比,适用环境对比,讲述曲辕犁的发明特色;制作直辕犁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三课 桔槔,内容:从古代人类与水的关系引入,讲述古代汲水灌溉工具的发明,讲述桔槔的结构特点,物理原理,发明意义;制作桔槔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四课 辘轳井,内容:讲述人类井灌历史,讲述辘轳的发明演变历程、辘轳的省力原理分析,辘轳的发明意义;制作辘轳井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五课 踏碓,内容:讲述古代粮食加工的过程及工具,重点讲解踏碓的发明发展历程、物理工作原理、发明意义等内容;制作踏碓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六课 碾子,内容:通过运用比较观察的方式,对碾子与踏碓、石磨进行对比,讲述碾子的发明特色、涉及的物理知识、碾子的发明意义等内容;制作碾子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七课 独轮车,内容:讲述古代运输的发展过程,重点讲解独轮车的发明,讲述独轮车的结构特点、省力分析、发明意义;制作独轮车的模型,课时90分钟。
第八课 圭表,内容:讲述古代计时方法的演变,重点讲解圭表的发明、发展,结构构成,使用方法,发明意义;制作圭表的模型,课时90分钟。
劳动与文明(历史组合榫卯版)
榫卯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所在,也是传统木工工艺水平的重要体现。
传统榫卯制作对于学生难度较大,组合榫卯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解决了榫卯制作难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可以相对容易的做出榫卯结构、直观体会榫卯的科技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连接智慧。
套装包含8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分别是直辕犁、曲辕犁、桔槔、耧车、踏碓、碾子、秧马、独轮车,并配套提供动手实践环节需要用到的辅助性工具。
跨学科主题案例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活动。历史课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开展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教学的能力。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老师们接受了很多新鲜概念,比如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问题解决、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老师们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重心强调的相互交错的概念当中,常常会迷失方向。如果仅仅是用概念轰炸的方式去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是很成问题的,我们需要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去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
通过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教师会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关联与统整,理解什么叫问题解决能力,理解什么叫做中学、创中学和用中学,教师也会更加深切地理解无论是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还是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上都是强调问题的驱动性、育人的综合性以及参与的开放性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耕用具“犁”的演化史》跨学科主题案例利用文明的足迹VR教学系统、良渚遗址虚拟现实探究系统和跨学科融合体验套装等教学设备,为教师备课和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多一种教学思路。
本案例引导学生观察木犁的结构和形态,对犁的历史进化模式进行排序。我国学界大多学者认定的排序为:耒耜—直辕犁—曲辕犁—江东犁。